English

一座珍藏艺术瑰宝的殿堂

——记中国紫檀博物馆
2000-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马晓毅 我有话说

一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美国青年,甫抵北京就来到中国紫檀博物馆,在这座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物里,手写笔录,流连忘返……

一位年过八旬的中央文史馆的老研究员,在助手的陪伴下,从一楼看到三楼,几乎在每一件木雕作品前都细细观看,有时甚至借助放大镜品味作品的细部,口中不断地赞叹……

加拿大温哥华市长两次访华都到紫檀博物馆参观,在仔细观看了博物馆的展品后,认为这里简直就是一座艺术的宫殿。他再三表示,希望博物馆能到温哥华举办展览。

这些场景,都是记者在中国紫檀博物馆摄录的真实镜头。这里到底藏有什么“珍宝”?是什么吸引了各方人士的目光?记者最近走访了这个博物馆。

“紫檀宫”里的“珍宝”

中国紫檀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明清宫廷风格的建筑,李瑞环同志题写的“紫檀宫”三个大字高悬博物馆正面。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于去年9月开馆,整个展馆现暂分三层,展出面积9930平方米,共展出各种用珍贵硬木雕刻而成的艺术品和古典家具700余件。

一楼展厅主要展品有紫檀木雕紫禁城乾清宫皇帝贴金宝座(原大)、紫檀木雕故宫角楼(1/5)、紫檀木雕故宫御花园万春亭和千秋亭(1/5)……

其中最为称绝的是紫檀木雕故宫角楼(见题图)。这个角楼完全按照故宫实物设计,缩小五分之一制作。外形和内构完全和角楼实物一样,计有9梁18柱72脊,三数相加正好是99,好比是九九至尊。紫檀角楼通高5米,重4吨,全部用“寸檀寸金”的紫檀制作,仅角楼屋檐斗拱就由4600块紫檀料组装而成。如果由一个人做,需用200年才能完成。整件作品上圆下方,精巧典雅,端庄富丽。

二楼展出的是故宫养心殿皇帝寝宫、明式家具、明式紫檀和檀香木屏风、紫檀皇帝宝座……

最令人称奇的是在一根高约两米、直径一米余的樟木上,用透雕、圆雕、阴雕等多种技法将整部西游记主要情节表现出来。其中众多的人物,或善或恶,或喜或悲,个个活灵活现,情节生动,雕工精湛。

三楼展出的艺术品最为引人注目。在大厅中央是两座分别以1/5和1/8紫檀制作的王府四合院和民宅四合院,整体布局出入有致、高低错落,给人以大气、精巧、美观的享受,再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民族风貌。

在展厅西侧,最为著名的是以浮雕、透雕等艺术手法雕刻成的一幅长32.4米、宽1.77米的立体紫檀木雕《清明上河图》。这件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共分十二段,总重量为5397公斤,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图画。创作充分运用传统的浮雕、透雕等手法,刀法娴熟,线条圆润,纹理清晰,粗细有致。仔细看去,无论房屋、桥梁、舟车、人物乃至河水波纹、绳索、岸边的树木等,都一丝不苟地再现出来,且不失原画的意境,其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又与绘画截然不同。整体造型古朴、雄浑、庄重,堪称绝世之作。

一个艺术家“终生的愿望”

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陈丽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搞一个大型的艺术雕刻博物馆是她终生的愿望。她作为一位对艺术有着执著追求的艺术家、实业家,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发扬光大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做一些工作是完全应该的。她说她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这个中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雕刻博物馆收藏1000件珍贵木雕宫廷艺术精品。这些艺术品将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一代代传下去,这个博物馆将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一个文化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

陈丽华说,作为一位香港企业家,不去搞房地产,却把大笔的资金投到这里,就是想趁一些懂行的老专家、老技工们还在,抢救出一批珍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再过几年,这些人不在了,失去的东西就抢不回来了。

她说,古老的民族艺术学习起来很难。虽然,她为了学习民族的传统艺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制作了一些紫檀的民族艺术品。但是,这比起中国失去的文化艺术,只是九牛一毛。

王世襄先生赞誉为“五美”

记者还通过电话采访了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世襄先生,他是我国文物和文化艺术研究方面著名的专家,对中国宫廷艺术和古典家具颇有研究。

王先生表示,陈女士所创作的古典木雕作品,其艺术价值越来越得到公认和推崇,概括言之有五美:

首先是木材美。多用珍贵的硬木制成,如黄花梨、紫檀,其花纹委婉迂回,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其色泽古雅静穆,予人美玉琼瑶之感。

其次是造型美。每件作品人物、景致的造型都恰到好处,真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之妙。

第三是结构美。由于使用了质地坚实细密的硬木,匠师们可做到上下左右连接合理,工艺精确,扣合严密,间不容发,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是雕刻美。雕刻精美,超凡脱俗,焕彩生辉。硬木,尤其是紫檀,受刀耐凿,容人细剔精镂,再经打磨拂拭,熠熠生光。

第五是装饰美。善于利用不同木材镂刻填嵌,如黄花梨嵌紫檀、乌木或楠木,紫檀嵌黄杨、黄花梨。嵌件上再施雕刻,借色泽之异,粲然成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